咨詢熱線:13028722775
18993292780(微信同號)
電話:0931-8589081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定西南路316附14號(團結新區西校區)
融合部地址:蘭州市城關區定西路71號(如家酒店院內1樓)新區地址:蘭州新區鵬博中 央廣場美食街112號鋪(蘭州新區星寶兒童康復服務中心)
順天、盡性、尋安處:郭大夫談教育干預之“成功”
大米和小米向我發來一問,恰問到我不常談甚至回避談的話題:那就是怎樣的教育算是成功的教育,怎樣的干預算是成功的干預。
原話題是這樣的:
“經過干預介入,不同程度的自閉癥兒童成年時的預后存在很大差異。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家長在帶著孩子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未來也會時常陷入迷茫之中:到底孩子康復到什么程度才算自閉癥治療“成功”了?為了給家長帶來一些方向、建議,我們想邀請您談談關于這個問題的看法。在您看來,什么才是自閉癥治療“成功”的標志呢?”
她們還做了一個234人參與的問卷調查, 結果如下:
自閉癥治療狀況
我常談人生,卻很少甚至回避談“成功”的人生。在我看來,生命不是產品,不能拿一個標準或者標志來限定。人,是需要教育的,但人絕不是教育的產品。人,如果非要看作一個產品的話,那么,它既不是父母的產品,也不是教育的產品,人只能是他自己的產品。是他靠自身行為求生存、謀發展、趨所欲、避所厭并以此與其周遭環境相互作用的產品。一息尚存,則此產品尚有一息未竟;一念在動,則此產品還有變化可能。
教育和介入,只是個體與周遭環境相互作用的一環而已(雖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他的行為,就是要看他能做什么?做了什么?要做什么?
把能做的(已能和可能)都變成要做的,把要做的都變成做了的,這個產品就算成功了,但人生不到結尾,你又怎知他之可能做什么和要做什么?!所以,我一般只談人生之體驗,很少或者回避談人生(或教育)之“成功”。
但是,當我看到絕大多數的家長,還是把教育和介入的成功,限定在一個人為的、以比較他人的社會標準為參照或建立在一個無法定義的某種狀態之上時,我認為,這樣的認識,要么會“瘁而已”(身心交疲而無所達)要么會“惰而已”(怠忽而無所終)。因此,盡管我討厭所謂“成功”的命題,還是忍不住要發發聲,借個人的思考,給大家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對孩子的教育和干預介入。
我的思考就是,教育和干預介入,要順天、盡性、尋安處。
所謂順天,就是知止、知限。天生萬物,各賦其能(已能與可能)。有其能,必有其不能(不可能)。其所不能,是為天定,是為止處和限處。
要鸚鵡當居委會主任,讓老鼠來管理人類社區,這就是不承認這個止處和限處所帶來的笑話效應。
不僅與物對照,人物各有止處和限處,即使人人之間,也是天賦不同,各有止處和限處的。人為干預(教育和介入)要依天之所賦而行,也只能依此而行(不依此而行,雖行卻不能成功)。人為干預(教育和介入)不能僅憑個人喜好或者意志強為人行。
依天賦而行,首先依人之天賦而行,要了解人類自己,他的可能與限處;更要依被教育者(孩子)個體的天賦而行,這就要個體地了解其體格、精神和發展潛能。介入之前,了解為先。不敢貿然行,惟懼不知處。用在實踐中,就是介入干預,都要建立在基線評估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對被介入者的了解和把握之上;建立在對未知領域、未知事實、未知信息的敬畏之心之上。建立在基線評估之上,則介入最有可能實現;建立在對被介入者的了解和把握之上,則介入最有可能順利;建立在對未知領域、未知事實、未知信息的敬畏之心之上,則介入不當的時候最有可能得到及時調整和矯正。
所謂盡性,就是把潛能(可能之能)發展,把已能發揮。以開發潛能為體,以發揮已能為用,用盡用全,就可以說盡性了。但潛能不是無限能,潛之界處要參考上述順天原則以及操作路徑。
用盡,就是把一能用至其極。能跑而求快,能跳而求高,能為廚者不厭精細。當然,快、高、與精細不是與他物比,也不是與他人比,而是和自己比,達到自己所極處。
用全,就是凡所能必得其用。孤獨癥譜系障礙并不因為一障礙而失萬能。相反,他依然有多能可用。關鍵是,我們作為教育干預(介入)者,是否開發了這些能,是否引導利用了他的這些能(能聽、能讀、能寫、能說、能自理、能自立、能助人、能工作),是否用全了他所能?!
盡性,除了在極處和全處用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應情應景地協調其所能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就是生活本身,閱歷越多,鍛煉越多,則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則其協用其能的能力越強。譬如,肚子餓了,要搞到吃的,就需要協調各種已能,根據其天之所賦以及后天歷練學習經驗的不同,從察覺餓到尋找可食之材到把這些材料做成可吃之飯菜,其行為有復雜簡單之變,其能有高低不同,但其解決之路徑和方向一致。無論能之終局是何模樣,其練就之過程、之要素都不過如此。所有這些,也是跟自己比,而不是比物,亦不必比人。
順天,盡性,則安處在即。一切不安之處,蓋由“為不順天”(妄意妄為的介入)、“能不盡性”(潛能不得發,已能不得用)而造成。所以,順天、盡性的過程,其實就是給不安之心找個安處的過程。心安了,事就不難了!
說在成功,意仍在人生。不管大家能否領會,領會多少,希望讀者都能細細體會一下,即使不為孩子,只考慮自身生活,我想也是會“思”有“得”的。
并以此篇迎接第十二個“世界提高孤獨癥意識日”。